1004超市-a股市场总市值
周康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对促进企业专业化、协作化,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地方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针对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如下:1 .我市产业集群发展成就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通过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为推动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近年来,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省级产业集群方面,全市共有12个重点产业集群,如永修县江西霍星有机硅产业集群、九江经济开发区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彭泽工业园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共青城羽绒服产业集群、武宁绿色照明产业集群、湖口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九江姜妍钢铁产业集群、德安棉纺织产业集群、瑞昌棉纺织产业集群、濂溪区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二是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形成了以石油化工、钢铁有色、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体的五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方面,2个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突破千亿元,4个制造业达到千亿元。其中,2020年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244亿元、1026亿元,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均突破千亿元。三是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围绕重大产业项目,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现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包括永修县共青城市纺织服装、有机硅等,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9个,包括湖口县新型钢铁产业、造船产业,濂溪区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瑞昌市棉纺织业、造船业,九江石化产业园石化产业,德安县棉纺织业。第四,细分领域有很多亮点。在推进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诞生了一些在全省乃至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细分领域。例如,在新材料行业,江西霍星有机硅实现了年产50万吨有机硅单体的目标,并正在扩大20万吨有机硅单体的产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有机硅工厂和亚洲最大的有机硅单体工厂。九江巨石玻璃纤维已实现产能35万吨,位居中部地区第一;在纺织服装行业,赛得利在我市实现了85万吨的产能,是赛得利在国内产能的58%,占全国同行业产能的25%。九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纤维素纤维生产基地。瑞昌LED产业已投产,将有近百家企业投产。2020年全市LED产业营收65.7亿元,同比增长81.13%,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LED生产基地。五是产业创新不断完善。11个产业研究院,包括厦门大学产业研究院、有机硅产业创新研究院 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影响了行业整体竞争发展。一方面,缺乏产业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未制定专项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产业发展布局缺乏统一指导。另一方面,全国各地园区的产业特征并不鲜明。世界各国工业园区的产业特征并不鲜明,有的园区提出了多达4~5个主导产业,难以满足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要求。2.产业促进机制不明确。我市存在产业促进工作机制不清、产业促进统筹协调不力等现象。一方面,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在全市产业布局规划、产业项目实施、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缺乏一个统筹的部门。另一方面,产业投资是分散的。各县(市、区)对当地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产业投资针对性不强。同时,各地在产业招商过程中各自为政,难以有效整合招商力量。3.配套合作体系不完善。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同行业企业的整合和集聚,促进相互合作,形成规模效应。然而,目前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更侧重于形式的聚集,并不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有序链接。企业零部件本地匹配率低。只有相对孤立的小规模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比如我市纺织服装行业,纤维素纤维行业规模较大,但只有下游无纺布环节,后续无纺布应用环节缺失;全市棉纺规模大,但织造和印染环节规模小。很多织造企业都在外省印染,服装企业的面料都是从外省采购的。纽扣、刺绣和其他配饰的当地市场缺乏。4.产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一些支持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但是,研发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d等生产性服务业,如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等,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此外,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在政策精准性、资源整合导向性、公共服务能力和执行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以我市航运物流业为例,这一产业链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物流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节点布局有待优化。5.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近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通报了2020年省级产业集群和星级产业集群综合评价结果。全省评价结果优秀的产业集群5个(我市无),产业集群29个。群评价结果为良好(我市2个)、有66个产业集群评价为及格(我市9个),全省有5个五星级产业集群(我市没有)、有14个四星级产业集群(我市2个)、有13个三星级产业集群(我市没有),我市优秀、五星级产业集群缺失,整体产业竞争力跟全省兄弟市有差距。 三、加快产业发展推进工作的对策建议 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当前,我市处于工业化关键阶段,工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重头戏,必须始终作为立市之基、强市之本。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集中攻坚和久久为功相结合,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工业产业集群,推进九江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集群布局 一是坚持规划系统化。在产业发展上,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高标准、高水平地研究编制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对各地产业布局和产业功能定位进行统一谋划,构建主业明晰、重点突出、特色明显、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进行谋划、统一进行推进、统一进行落实,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提高产业集聚度。引导各县(市、区)科学确定工业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和集聚区,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和优先发展。国家级园区重点打造2~3个主题产业园,省级园区重点打造1~2个主题产业园,实现“一园一主业一特色”,首位产业占比要达到50%以上,提升产业首位度和竞争力。 三是增强发展协同性。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将产业集群规划纳入本地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相衔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二)突出龙头引领,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一是发挥领头羊作用。优选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显著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每个集群选准2~3家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实行“一企一策”,在土地资源、资金保障、政策等方面优先扶持,多方引导企业技改扩能、兼并重组、智能化改造,培育壮大一批产业链领航企业,引领带动优势产业规模壮大、能级提高。 二是推进精准化招商。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对接梯度转移,着力引进大公司、研发基地、总部中心等有利于产业集聚的龙头项目,促进项目集群式落户我市,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和水平。根据产业链“四图”“五清单”谋划一批重大项目,突出产业链缺失、高端环节,实行点对点精准招商,进一步延伸壮大产业链。 (三)深化协作配套,提升集群发展水平 一是促进产业链延伸发展。树立产业链思维发展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引导集群相关联企业纵向配套、横向协作,形成完整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抓好产品配套,发展配套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互用产品、互为市场、抱团发展,深化协作配套和专业化分工,推动产业规模壮大。优化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组建产业链联盟,形成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发展模式。 二是打造全流程市场体系。鼓励支持研发设计、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集群企业提供“生产+销售”、“产品+市场”、“制造+流通”专业化服务。政府牵线搭桥,带动更多企业组团“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商贸物流企业、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加强协作,打造与产业集群相关的配套产业、辅助产业、生产生活性服务等协同互动的产业综合体。 (四)健全支撑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一体化”产业服务。推进公共服务、政务服务一体化,对企业登记注册、经营许可、涉税办理等高频事项实行一网通办、跨县(市、区)通办,实行企业经营许可、资质跨区域互认。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人才集聚中心,促进人才待遇同享,推进县(市、区)人才引进互通、人才培养共育、人才评价互认、人才待遇同享,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二是完善工业园区的载体功能。开展工业园区管理“去行政化”试点,深入推进工业园区薪酬改革。推行“开发区+投融资公司”运营模式,实现园区独立法人资格投融资平台全覆盖,提升园区经营管理水平,破除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支持工业园区因地制宜规划和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公共交通、购物餐饮、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供给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培训、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支撑承载能力和产业配套水平。 三是制定更为精准的扶持政策。按照“一群一策”原则,研究制定我市石油化工、钢铁有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扶持政策,同时建立若干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基金,提升财政资金撬动杠杆作用。 (作者为市工信局经济运行科科长)(文章来源:九江日报)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