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阿瑞安妮

阿瑞安妮

阿瑞安妮-北京交通事故

学者们打赢了中国知网的官司,在学术界像石头一样激起了上千层浪。从关注案件本身,到探讨作者、期刊、数据库平台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本报对此进行了持续报道。在信息爆炸、技术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共享面临“两难”:高水平学术资源付出过多,免费资源质量过低。对此,不少专家建议,政府应率先建设国家知识资源库,解决知识共享问题。国家知识资源库建设应注意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如何提高开放式知识共享模式的吸引力?它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论文也是国家资源对于知网的补偿、道歉、部分降价等做法,有人接受。但也有学者认为,在知识共享时代,学术文献被企业平台束之高阁,成为昂贵的商品,成为信息时代的对立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副主任、《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编辑部主任刘闯说:“知网暴露出的问题提醒我们,是时候下定决心,建设以学术论文为重要内容的国家知识资源库和共享平台了。”这种困境以前也出现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界重点解决两个战略问题:一是科学数据是国家战略资源,应由国家管理;第二,在科学数据的管理上,应该走商业化还是公益化的道路?最后,我们选择了为公益共享科学数据的道路。”刘闯介绍。2002年,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介入,开始谋划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研人员将科研项目中的数据全部上交,有序推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等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科研成果包括研究数据和研究论文。如果科研数据需要收集和保护,那么期刊论文既是知识传播的主体,也是国家资源。”刘闯说。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范永坤观察到,想做研究的中小学教师遇到了没有权限下载论文的尴尬。"大多数中小学没有购买知网服务."“就像政府修建道路、公园和图书馆一样,每个人都可以享受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非营利性的基本公共服务。”范昆说:“文献服务和管理不能过分集中。建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可以避免一些数据库的垄断,促进资源的普及和共享。”寻找公益与商业的平衡点目前,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网站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免费的,研究人员可以查询和下载资料。范昆说:“国内一些大学或研究机构获得了政府资助,但许多研究论文缺乏正式的免费下载渠道。”“数据库建设需要足够的耐心。即使政府主导数据库建设,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包罗万象、全系统的数据内容。”范昆曾参与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数据库建设。“一个有竞争力的数据库背后,一定有强大的技术、管理团队和资金投入。这是知网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原因。”他说。目前,许多数据库都有自己的特点或优势。图书馆馆藏数字化平台可以找到馆内大部分图书的电子版,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图书馆适合海外学习者学习英语。国家知识资源库如何定位?"注意区分基本服务和特殊服务."范昆认为,基本服务功能应该面向所有用户,应该是免费的、方便的 范永坤说:“国家知识资源库也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不能因为收费而‘因噎废食’,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免费。”东部某“双一流”高校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芮建江认为,由于缺乏商业竞争和市场驱动,公共知识产品供给容易出现“过度填充”现象,导致低质量泛滥、监管缺失、服务乏力等问题。过去,在一些公共知识数据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质量不高、服务差、利用率低的“过度数据库”和“愚蠢数据库”。芮建江表示:“我们需要采取类似的基础设施定价措施,形成备案和价格管控方案,在公益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以开放获取为主、容忍付费使用的数字出版,在西方起步较早,商业化道路清晰,爱思唯尔等国际知名数字出版平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刘闯介绍:“面对数字出版巨头的围攻,日本一度面临与我们目前类似的局面。”1998年,日本科学技术促进机构开发建设了日本科学技术信息集成系统(以下简称“J-Stage”),收集了日本科学技术学会出版的文献,学科包括数学、通信与信息科学、综合、物理、自动化等。截至2022年1月,J-Stage共收集25个领域的期刊、会议文献和研究报告3453篇,共计约530万篇文献,其中86%的学术期刊和95%以上的学术论文为全文开放获取。在刘闯看来,J-Stage的做法可以理解为日本政府出资建设了一个以学术期刊为重点、以开放获取为主导、容忍有偿使用、面向全球开放的国家级公益性知识服务平台。“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层出不穷,与其开放获取的知识共享环境不无关系。”刘闯说。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促进学术资源的公共使用和开放共享,公众可免费下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文。该数据库于2013年正式上线,但其影响力仍无法与知网相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用户关注度报(2019年度)》显示中心在线数据近2000万,累计点击量近7亿,下载量超过3200万。“平均每篇论文的下载次数是1.6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据某新闻传播期刊总编辑曾肖伟介绍,“从行业内部来看,每篇文章100次是‘低下载量’,优质期刊的平均下载量一般在几千到几万不等。”曾肖伟供职的期刊均为优质期刊,并被纳入知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从本刊个人论文下载量来看,曾肖伟的心理预期是“1000篇以上”。"本刊内容在知网上的下载量大多高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十倍以上。”曾小伟介绍,目前,知网与该刊采用的是“双免费”的模式,知网无须向期刊付费,以获得优质内容;期刊也无须向知网付费,以换取网络传播权。在知网风波中,相较于一边倒的舆论,曾小伟有不同意见:“相比上载该期刊论文内容,知网设计了专门的提交平台,通常情况下,两天就可以完成‘论文上网’。但是,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提交论文,只能使用普通邮件,论文通过邮件传过去,一周后才有回复。有的时候,‘论文上网’需要半个月时间。”“此外,知网还有一个庞大的同行匿名评审专家库,在帮助期刊特别是弱小期刊上,作用很大。”曾小伟认为,数据库容量大小、用户数量多少、界面是否友好科学,市场服务和竞争意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因子决定吸引力2014年6月,刘闯和同事们建成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出版了1000多个科学数据集、400篇论文,汇集了近40万篇论文,全部在知识产权保护原则下开放共享。如果数据库建成,如何吸引学者主动上传作品,愿意将其视为学术分享平台?这是所有数据库运营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凡勇昆说:“数据库建设不能只搭建平台,而不打造平台。如果筹建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要对影响因子作出明确规定,引导作者、期刊主动在这个平台上共享知识。”学术交流不仅包括学术知识传播,还包含学术评价等多重机制。芮建江说:“大家对知网的依赖度高,是因为其建立了一个学术评价体系,很多作者和期刊以被其收录、引用、下载的结果,来衡量学术影响力。”刘闯建议:“在顶层设计上,应鼓励期刊论文上传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并纳入‘卓越计划’等国家评价系统中。”“卓越计划”是在中国学术期刊领域具有导向性的国家计划,由中国科协、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实施,最终遴选出近300种领军期刊、重点期刊等。优质平台具有评价导向,更容易聚集优质资源,其中影响因子无疑是驱动因素。芮建江表示:“在国家知识资源库建设上,要逐渐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增强平台吸引力,确保高质量知识论文不断涌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